2020.07.31(五)運動:伸展

每次上伸展課

都會產生深深的疑惑。

伸展課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強化的比例到底要佔比多少才合宜?(合我心中的宜)一直進肌力強化動作總會讓我覺得問號。

伸展的深度要到多深才叫伸展?節奏快慢怎麼拿捏?不然,又慢又淺,好像分辨不出這堂課到底跟和緩有什麼差別。

曾經有次比較誇張的是老師把伸展上成陰。沒錯,陰的確是伸展,但當時與預期存在落差感,也就只能在過程中不停自我調節,催眠自己:我現在是在上陰瑜伽。

我本就偏好伸展,不太想練太強的時候,總愛找伸展課去上,可卻常帶著滿肚子疑問回家。

實話說,到底該如何定義,像我這種什麼課程排序風格都極為相近的人,實在也拿不出什麼好答案。

就是因為好奇,才特別想追尋。

真的很希望去上伸展課的時候,能有幸遇到那個,瞬間打中我心的存在。

七月份的閱讀

九本完讀,兩本閱讀中(通常沒一口氣看完的九成九也會棄),一本因為實體書字太小而鬧脾氣棄書,眼太花。

其中,微信讀書就占了七本。

好像不花錢感恩一下說不過去啊。

但卻又隱隱地想挑戰白嫖兩百多本的紀錄。

思想鬥爭中。

 

2020.07.30(四)

最近這陣子

有幾位朋友連續問或者是說了同樣的事情,時間之近內容之雷同,不得不感嘆也太巧合。

一是,問我自己招生的瑜伽課還會開嗎?

答:短期內沒有重開的計畫。

我心裡是很珍惜曾經跟大家一起練習的時光,可因為看的很重,所以反而承重。

二是,我現在的教課已經「穩定」或者「站穩腳步」了。

答:其實並沒有「站穩」。

個人覺得呢,瑜伽老師是一個充滿變動性的工作。

以學生的角度來看也會知道,即使再怎麼喜歡某位老師,也很難保證自己會每堂課都出席支持。

雖然我真的有為了上喜歡的老師,刻意跳開那個時段不排課,但很多時候還是會有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出現,影響原訂去上課的計畫,每個人總有自己的生活、各自的考量。

又或者,瑜伽老師很常會是「階段性」的老師。例如,我現在不跟隨的老師並不是他不好,而是自己的生命歷程轉換到別的階段去了。

現在的教課堂數呢,還算可以糊口,但也僅僅是餓不死的那種。

心中並沒有把自己手上有的課,當做是一個穩定不變的存在,因為知道其實不管何時,都在「被審核」。

教室用學生出席人數來看我是不是合格,學生用我的課堂表現來看我是不是他要的老師。

我能做的只是把一堂課順當地教授完畢,其餘的決定權不在我。

當然,隨著授課時數的積累,教課的熟練度定是有所提昇。

但至少到目前,還是覺得自己很菜,地位風雨飄搖,時刻戰戰兢兢。

 

2020.07.29(三)運動:UY

果然還是最喜歡UY啊

雖然今天這堂因為是強化課的關係,強化比例略高了一點點,但還是在我能接受的範圍內,不過度。

IMG_1183.JPG

練習完畢,就是與其他課程不太一樣的均衡感受。

手手腳腳前前後後側側轉轉,什麼都練到了,覺得,滿意。

今天白天的時間比較空閒

上上網、看看書、洗洗衣服、刷刷浴室,然後再悠悠盪盪的出門練習。

發現自己的生活真的好需要像今天一樣,可以拉出很長很長時間的空白,用來作一些節奏緩慢的雜事,才會獲得療癒。

主要是我前兩週還挺認真上班的,這幾天,就是好像突然一下子得到喘息機會,對比後,真實意識到完整休息時間之可貴。

「完整」二字很重要。

因為瑜伽老師實際上的工時並不是很長,但花在「待機」與通勤的時間卻頗驚人,很多時候是把整天的時間切割的很零碎。

行程一滿,大長段的休息時間就很難獲得。只能在課與課的間隙間,穿插自己想做的事情,就自然不會有悠閒的餘裕感。

行程的調整啊~也是一門學問。

 

2020.07.28(二)運動:UY1.5hr

每次跟朋友說十一點練習太早了

都會有種很不好意思的感覺,想說這人生活是有多廢啊。

但對我而言,真的就是一起床就得整理整理出門練習,筋骨都還沒打開。

今天練習時,卍字開肩時,一轉過去,都根本不想雙腳踩地,因為知道兩腳踩地對當下的身體是勉強的,直覺性的自我保護馬上出現。

要下直劈腿時,得慢動作進入,用時間緩衝,讓微微浮起的前腳臀部,沉向地面。

當然也有可能是每天狀態不同所導致的,可是這種無力與僵緊的狀態,總在這時段的練習特別容易出現。

有時也會對自己有點不太滿意,好像總在這堂課「退階」,達不到平常可以走到的位置。

但其實更多的是在學習,尊重身體,每時每刻的差異。

不穩定的我,僵緊的我,也是我。

之前被「藝術與恐懼」的節錄吸引

很可惜微信讀書上沒有。

但實在太想看了,還興致高昂地跑去圖書館借繁體版回來看。

讀了後卻覺得很平,一點都沒有之前在網路上看到節錄時的驚喜感。

不知道是已將精華擷取出來,還是翻譯用字差異所導致的。

期待落空,心中有著淡淡的遺憾。

 

2020.07.27(一)

有兩位老師的FB分享我還蠻喜歡的

是看了後會有感觸的。

一位是:Ranjan Yoga & Retreat

另外一位老師因為用的是私人的FB,就先不分享了(可以小小透漏一下是網黃老師,哈,知道的人應該一看就知道)

Ranjan的專頁勤更新,內容廣泛且接地氣,無論是從學生或者是瑜伽老師的角度來看都會很受用(真心覺得外國老師能找到好的小編實在非常幸運)

今天得到療癒的句子是這段。

走進班級的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事情。他們可能喜歡你的課-但他們並不依靠你來改善自己的世界。實際上,他們是為自己的實踐而來,而不是為你而來。我的意思是:你對他們並沒有那麼重要。如果你在所教的某些課上感到有點不完美,那也不會破壞他們與瑜伽的關係。

對瑜伽老師來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提醒。

不要把「我」放的太大,對於自己的表現過度患得患失。

我也很喜歡其中這句:不要低估你的表現。

簡單的說,就是:不要高估自己的重要性,也不要低估自己的表現。

持平以對。

最近突然意識到自己對於聽書的要求遠比閱讀時的標準低多了。

這陣子正在聽一本真的很廢的書。

如果是用看的,鐵定早早就棄書了,或者是秒翻完還要鬧脾氣,覺得浪費自己人生,居然把時間耗在沒什麼意義的雞湯文上。

但現在能耐下性子聽下去,實在是因為主播聲音我太喜歡了。

個人一向偏好男聲勝於女聲,很難得能找到不是勉強接受,只是評價「好吧,也還能聽」,而是真心認為好,什麼都很均衡且順耳的女聲,得珍惜。

有時就會在上班前聽,同時間在心中演練,假想自己的唇舌肌肉也在跟著模仿運動。

從這角度看,好像也不能說是標準變低,而是把標準放到完全不一樣的地方,骨子裡還是挑剔。

最後要說的是,本週一,還是睡很久。

一張眼就中午了。

 

2020.07.26(日)運動:自我練習

經期期間

本不想練習的。

但課間時間實在太長,想說閒著也是閒著,就輕鬆動一動吧。

也沒擺出十字墊的陣勢(說也奇怪,只要擺出十字墊就會莫名的認真練習)

把下堂課要教的序列,順個幾遍,權當熱身。

之後就是後彎伸展前彎恢復,後彎伸展前彎恢復,來回反覆。

當然不是每次來回都做一樣的組合,但大致上就是一次一次的進入輪式及其變化式,搭配各種動靜態的前彎休整後重新再來,可能就算沒有破二十趟,但也少說有十幾次吧。

現在想想,今天還撐了真多趟的輪式。

維持一直以來的習慣,都是短停留為主。但今天因為反覆做了很多次,在某個時刻,突然感受到上腹部的開闊跟連結感,在輪式的練習中,這感覺好像是第一次耶。本日身體再度點亮新區域。

有時真覺得人的身體啊,實在是天賦不同。

可能在這個部分,我就是得花很長很長的功夫才能走很短很短的距離。

 

2020.07.25(六)

lulu乃錢坑

真沒買什麼,但鈔票就飛啊飛離我遠去。

今天的收入還不夠買條褲子呢。

令人哀傷的,瑜老課時費。

 

2020.07.24(五)

生理期到來

也有可能是低潮的理由之一。

熱愛冰飲的我,夏天生理期來就是特別痛苦,少說需忌口三天。

但大熱天的,大口灌冰涼的氣泡水多爽快啊。好想吃冰棒,不能吃的時候特別想吃。

今天熱到我進熱教室,一度懷疑教室沒開熱氣,根本跟室外沒啥差別。其實今天是常溫瑜伽。

很久沒做的動作

前兩天練習的時候,老師沒要我們加深到這裡,但就是自然而然的做出來了,可能就是刻畫在肌肉記憶中吧。

IMG_1174.JPG

當下,想著好久沒做這動作了。

一瞬間閃過初練習八肢時,與此動作的愛恨情仇。

頸部的力量跟施力方向,都是慢慢才琢磨出來的,用身體去逐漸理解,這動作其實對建立頸部的穩定很有幫助。

八肢的規矩,也有好的一面,讓人無法因難受而逃離,日日直面,自會有一番收穫。

我的身體,內有太多八肢的痕跡,即使平常不顯。

 

2020.07.23(四)運動:UY1.5hr

今天

洗了三次澡,換了三套瑜伽服。

購物之心,澎湃洶湧。

以及,好想躺著廢躺著廢躺著廢。一!整!天!

每當腦子在想什麼的時候

好像會下意識去搜索相關字眼,彷彿那些文字被點亮,就是要跳來眼前,好印證或釋疑自己正在想的事情。

前幾天才正在想,到底應該要勇於沉默,還是要凡事說盡。

我始終認為,每個人都有自我療癒的能力。

在靜默中、停留中、或者是不知道何時的某一刻,我們都會有機會沈浸到自己的內在中。

但,得要有個「停頓間隙」,才有機會找到那個極度私人的契機,順流進去。

教學檢討多半會是要更勇於留白,要相信不依賴言語的無聲傳遞,不要總在旁嘮叨不停歇,甚至會提醒自己,得抑制脫口倒數的衝動(八肢後遺症?老是要數拍,哈)

只是有時候也會在某些時刻,產生自我懷疑,是不是說的太少,有的人其實是很需要被提點的。

不知道為何,正在閱讀的書居然也有討論到相關的,雖然內容並不是在說這個啦,但是總會自己胡亂連結、自行衍生其意。

真不是刻意的,老實說連為什麼把它放進書架都忘記了。

很有可能是被推廣(例如看五分鐘就免費送書之類的),也有可能是被書名給迷惑的。

書名是:語言與沉默:論語言、文學與非人道。

送上昨晚看到的兩句節錄。

我在說話時對自己的了解遠不如我沉默時對自己了解。

現在傾瀉出來的「言」中,究竟有多少在「載道」,如果我們想要聽從「言」到「道」的演變,所需要的沉默在哪裡。

總覺得是自己靜悄悄地開著搜索雷達,掃描、鎖定,才導致它們的出現。

不過,想補充一下。

其實看到書中前幾章節的時候,我想的更多的不是瑜伽,而是其他。

 

2020.07.22(三)運動:UY*2

今天是上兩堂一小時的UY

強化伸展各一堂。

IMG_1170.JPG

其實今天出門前是有一點點不太情願的。

主要是掃到接下來三四天的班表,想說,天啊,這週不能擺爛了耶~人生絕望。

然後,開始有小惡魔在耳畔低語,取消預約今天白天就能躺著廢了呦呦呦呦~

不過,幸好戰勝小惡魔出門了,上墊子時的練習也挺專注的,還不錯。

當瑜伽老師之後的自我調適

是不把行程看的太遠,不然會發現自己宛如蒼鼠般,不停循環重複的班表,徒增焦躁。

會這樣想,這可能也跟性格有關係吧。

應對的方式是把所有的日程擺進行事曆後,盡量丟到腦後(雖然很難),然後晚上睡前才正式確認隔日行程,設定提醒鬧鐘。

對於序列也是,盡量不要太早開始想(雖然也很難完全不想)

不然一直沉甸甸壓在心頭,不管做什麼,腦子中都會有部分思緒不停地繞去排課序列,變成思索跟苦惱的戰線拉的很長。

現在多半就是先設定一個大框架,真正的小細節,等時間壓的很近時再來補足。

這跟以往提早做準備、預設進度的習慣相左,但這樣的方式才能讓我存活。

某種程度是學著放空自己。

專心作當下該做的事情,而不是過早擔心根本還沒來到眼前,僅存在於想像中,但實際上還在好幾天後的事情。

這兩天,擺了張紙在桌上

練習後、下班後,有什麼小感悟跟教學相關的,就會用很簡短的句子寫下來,有點像在畫思維圖一樣的衍生。

今天寫的是:保持初心、耐心。

本來是只想寫「保持耐心」的,但下筆時突然腦袋一轉,覺得好像在剛開始出道教課時,是發自真誠的擁有耐心的。

所以,加上了「初心」二字。

 

2020.07.21(二)

引用自「藝術與恐懼」

「你的作品會揭示你的創作方法和規則,優勢和弱點,慣用的手法,以及你接受新事物的意願。」

課堂序列就是瑜伽老師的作品,會揭示的內容也是相同的。

分享一個經驗,有次去代課,當天看看班上的狀況,改變原先設定,採用一個自認單純的序列。

邊帶邊想,如果是我的學生來上應該會覺得老師怎麼一天到晚都帶重樣的吧,就是往常慣用的串連方式。

結果下課後,聽到學生們在聊天,有人說今天的帶法很特別。

不管對方的意思是欣賞,或者是不欣賞,總覺得有點有趣。

真心認為那天的序列挺普通的,打的是安全牌,但從那位學生的角度來看卻不是如此,因為我們彼此的慣性區域相差甚遠。

我與原本老師的內在風格不同,導出不一樣的序列排法,形成我們各自的作品。

優酷很可以的啊

最近莫名其妙充了一堆視頻網站的會員,優酷、愛奇藝、芒果、騰訊。

但常常是充值後,把想看的節目看完就了事。

雖然心中也會產生得把會員費看回本的想法,可翻來翻去,確實提不起什麼勁。

倒是優酷的利用率,意外地極高。

綜藝、相聲、還有被歸類在文化類的一些節目我也會看(或聽)。

前三個月月費才50,還有半年會員半價290的活動,好便宜好值得啊,如果德雲社開箱的話,就更值了,科科。

 

2020.07.20(一)

姐妹,请放下你瑜伽练习的包袱

分享一下這篇文章。

通篇的都是很合理,且對於瑜伽練習時我們的內在相關的討論都是沒有問題的。

但我看完當時想到的是,就才在這幾天,跟兩位曾經練習過八肢的朋友的簡短談話。

第一位說他很久沒練習my,如果回去會不好意思面對老師。

第二位朋友知道我現在在練習UY,問我有需要天天練習嗎?我說不用啊,UY沒有規定一定要天天練習。

我覺得呢,有問題的是八肢的集體文化,對於序列上的規範、練習上的各種規定一旦存在,會自然形成評判標準,也因此導致八肢人相對焦慮,連文中那些長年的練習者都不例外。(包含上面的兩位朋友也都練的很好,都是可以練到二級還蠻後面的)

這種集體文化,很容易讓練習者處在一種匱乏的狀態,老覺得自己不達標,不論你的練習在旁人看起來有多好。

當然也有可能變成另外一端,相信自己意志力可以克服一切,早起打卡、要不斷不斷練習、執著堅信自己用身體印證出來的理論。

能夠好好處在其中,並從容自洽的人,我覺得他們是某種程度的「天選之子」。

用這個形容好像很誇張,但其實就是他們的身心能力與狀態是恰巧能融合在此文化中,才有辦法在這條路上走的久遠。(例如,天生睡的少,哈哈)

因為前幾天才被問到練習次數

好奇回頭看了一下我的運動紀錄,這兩個月大概都在,週練習四到五次左右。即使是經期期間大概也有二到三次之間。

我現在並沒有被規範一定得練習幾天,但對於練習的渴望,是從內在產生的。

沒有八肢般週練六次。老實說,以前練麥的時候很常因為早上爬不起來而少練,練習頻率說不定也跟現在差沒多少。

但我這個長時間睡眠者不用被早起壓力追著跑,不用因為少了一次打卡出席,就擔心被評價,沒有進步是因為練習不足。就連改到下午補練,都會有種莫名的心虛與負罪感,覺得自己是來贖罪的。

很難仔細說明,以前在練麥時也絕對是真愛,不然誰沒事要逼死自己啊,

但有比較之後會知道,啟動練習的內在誘因,還是有些許不同的。

那個東西是得跳脫出這個集體文化後,再看,才會明瞭。

記得老師曾經跟我說過,她去上研習課時,某大師(我忘記名字了)說「八肢人是一群最在意體位法,卻老說自己不在意的人。」當時我內心對這句話有無限反駁。現在跳出來,好像也,開始懂了。

那種想要「抓取」的慾望,是被集體文化餵養的。即使不自覺,但多少還是受到影響了。

其他派系中,會讓女生產生自己得如同爺們兒般強悍的想法,用體力去拼搏嗎?其他流派中的女生有這麼焦慮,覺得自己的練習數量不夠、身體退步,就會不被群體接納嗎?

標準既存,很難不產生出一種「意在言外」的審視。

要放下的到底是練習瑜伽的包袱?還是八肢文化的包袱?也許可以再多想想。

身心學問大。

這兩天不知道為什麼

正巧一直看到有人在討論川上弘美「老師的提包」這本書,出現頻率之高啊,喚起我青春回憶。

記得多年前,有一度也很迷川上弘美,查找了一下出版封面,當時看的幾本,是04-08年間陸續出版的。

天啊,時光飛逝。

 

2020.07.19(日)運動:自我練習UY

越來越享受在上班間隙自我練習的時光

教室昏暗,僅依賴從玻璃門外透進來的燈光照明,空盪的大教室,我獨自一人。

專注度比在家裡練習還好,甘願度也是。就是自然而然,知道這時間該去練習了,過程中也沒有其他事物分心(除了偶爾會出現業務開門帶人參觀,跟要來開空調的工作人員....)

好喜歡自己的排序啊~有時都會忍不住這樣偷感嘆。

維持全面強化與伸展的邏輯,但基本上是想怎麼做就怎麼做,看似隨性,卻會給自己加碼一點點挑戰,因此自我感覺良好,想說真是個完整又積極的練習。

雖然我的小挑戰,都是一下下就縮回來,但至少會重複二到三次。

應該之前有分享過,對於肌力不佳的人的練習方式,初始要以高次數短停留為主,然後才走向長停留。

那對於柔軟度不好的我本人,後彎加碼也是採用這樣的概念,多次數短停留,哈哈哈哈,我是舉一反三的小天才。

最近想看的是這本「藝術與恐懼」

雖然談的是藝術創作,但總覺得跟瑜伽老師這工作挺有連結感的。

受篇幅限制,先分享下面幾段,會讓我聯想到教課序列的節錄。

「許多小說家早就發現,事先寫出的故事梗概根本沒有用,因為在實際寫作過程中,各種角色都會逐漸擁有自己的生命,乃至作家本人最後看到這些角色的作為和對話時,會和讀者一樣感到驚訝。」

教課序列這件事情呢,要不要先排定,其實會有不同的意見。

老實說,依照我的經驗,能夠完全按照排序走,是要真心感謝班上同學程度剛好與預設程度相同,推進速度沒有被影響,不需要改變教課節奏,甚至臨時抽換動作。

所以相比以往,除了少數課程,現已極少全程排好固定序列。

多半都是事先設定一個大方向,今天這堂課要走哪裡?開場(要坐久一點還是趕快起身)以及串連的關鍵轉折會定下,讓動作確定能走到想到的位置,剩下的則預留彈性,臨場調整。

瑜伽教室中的學生組成,會讓序列擁有它自己的生命。

「一般而言,對自我的恐懼導致你無法創作出最好的作品,而擔心作品不為他人接受則使你無法創作出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作品。」

在這個部分有點像是:身為一個瑜伽老師,要不要打「安全牌」。

用比較能被學生普遍接受,且教起來比較不麻煩的序列替代自己內心其實更想要教的東西。

市場性,當然是瑜伽老師得考慮的。

沒學生真是悲慘到哭哭,定會引發各種自我懷疑。

但也許在調整的過程中,可以多相信自己一點(自我喊話中)

因害怕他人無法理解而去改變自己的作品,只能讓你對觀眾產生依賴。最直接但也最嚴重的後果就是:你的想法會慢慢減少,只能想到你認為觀眾能夠想到的東西,乃至變得過於遷就觀眾或狂妄自大,抑或是兩者皆然。更糟糕的是,在此過程中,你放棄了自己崇高的創作理念。

繁體版書名:開啟創作自信之旅:走在創作的路上難免害怕,只有不放棄的人才能不斷成長。但已絕版,得去圖書館找了。

 

2020.07.18(六)

這兩天把以前寫過的教課序列拿出來翻閱

剛開始教課的時候,思緒繁雜比較不確定要怎麼抓取,很依賴紙筆記錄序列,有時是連動作需強調的重點都會寫在旁邊,好提醒自己。

習慣之後,用紙筆備課的習慣雖然還是保有,但比例逐漸降低了。

比較常是在腦海中模擬動作跟口令,不是那麼有把握的時候就簡單用身體比劃看看串的順不順或乾脆到墊上實踐。

這兩天在想序列的時候,想說把以前記錄的內容拿出來看看。

最最剛開始教課的序列都還保留著,看到還能馬上憶起這是在哪間教室上課的紀錄。

純然初心投入的時候啊,看了之後自己都覺得很有趣。

雖然不一定是現在還有在沿用的動作,但是一看就是我會喜歡的動作跟排序方式。

每個人的排序會與自身有著非常私密的連結。

不是特意針對哪位老師喔,我是覺得大部分老師都一樣,包含我也是,串連方式、動作大概都會有很高比例跟其他同流派老師都是差不多的。

有一些小組合就是這樣串才順,經典嘛,也是符合大眾化的口味。

說傳承,其實所有的瑜伽都充滿傳承。

因為每個人都不是完全獨立創作出一套全新的動作與序列。

所以才覺得UY的創辦人好天才,他真的開創出很多獨特、未曾在瑜伽出現過的動作,他在瑜伽史上的定位應該要比現在更高才是。艾揚格也是一個天才,劃時代的創作者。

我們都是被我們的老師們綜合影響,然後在某一些小地方透露出個人的喜好,融合而成的呈現。

例如一個大家都會用的小組合之後,怎麼轉折去下一個動作?大家都一定會在課程上帶的動作,要選擇放在前面還是後面?選擇反覆來回漸進加深,還是一路前進不回頭?為什麼選這個動作而不是那個動作?都是充滿個人偏好的選擇。

即使大致輪廓相同,但這些小偏移,才是形成個人風格的關鍵。

每堂課,要說特別可能也算特別,說不特別也可說是不怎麼特別,端看用什麼角度去討論。

用做菜的概念去聯想就知道了,一樣的原料怎麼炒出全然不一樣的風味?掌杓人還是很重要的。

去上別的老師的課,而非自我練習時,好玩的地方就是看別的老師是怎樣做取捨與偏移。他為什麼這樣走?跟自己的慣性有什麼差異。

可能有點跳躍

昨天跟朋友聊天。

我說:我前幾天還在默默感嘆某某的聲音還真好。就是什麼東西都剛好,很剛好的發音位置、很剛好的笑意,沒有任何突兀的地方。

朋友回:剛好是你喜歡的。

哈哈哈,一針見血。

喜歡是沒有任何緣由,但一旦出現了,就會知道。

所有能說出口的理由,只是為了去解釋為何喜歡而已。

之前也曾跟朋友說過,我不覺得我的教學排序是我的「選擇」,那個東西是在更裡面、更之前,無法言說的喜惡就已經事先作好了決定,我不得不為。

為什麼一看自己以前的舊序列就想笑。

因為,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

 

2020.07.17(五)運動:Flow

試錯要比藏拙好

天啊,好喜歡這句話,我要把它當作我的座右銘(浮誇)

對於一個小心翼翼害怕出錯,凡事都會想到最壞,覺得自己沒準備好,寧可窩在原地什麼都不要作,在還沒有正式出擊之前,就已經內心自我打擊一百遍的傢伙。

此言,振聾發聵。

今天換了三套瑜伽服

早上上班一套,中午練習一套,下午上班又要一套。

真的,好需要買新衣服(什麼結論)

但最近露露感覺沒什麼好買的,好無聊啊。

 

2020.07.16(四)運動:UY1.5hr

今天突然意識到

在印度一起練八肢的同房室友,現在全都一起轉到UY了耶。

可能不只是我,連我的朋友都在UY找到內在拼圖中的某塊補缺吧。

王明军教你基本功

睽違幾個月重聽,還是很享受王明軍老師的聲音,加上教學內容仔細又清楚易懂,非常推薦。

現在有時會需要麥克風教學,聽到老師交代某些發聲要小心,送氣不可太多,以免噴麥或發出口哨音,不禁感嘆還真實用。

平翹舌不分的我,特別喜歡聲母 zh ch sh r(ㄓㄔㄕㄖ)這幾段,值得反覆聆聽。

雖然,每次重聽都宛如初聽(羞恥掩面)

老實說,知道跟實踐中間有著非非非非非~常大的距離。

但每次光聽,就已經覺得內心充實。

某種程度來說,就跟把電子書放進書架後的滿足感相同。

哈哈哈剛剛聽到一段

老師說:「練基本功是為了要讓你偷懶的啊。緊張用力還需要練習嗎?不用練習你就會緊張用力啊。我們練習是為了要放鬆不緊張的。」

邊聽,嘴角忍不住隨之上揚。

這道理,瑜伽練習同等適用。

 

2020.07.15(三)運動:UY1hr*2

今天上的是一堂強化一堂伸展

上完第一堂強化的時候,深感自己好需要伸展,就乾脆留下多上一堂伸展了。

結果,第二堂課的過程受到時不時翻攪的腸子影響,不能說沒認真練習,但的確不是全心全意。

我在墊上練習,也在觀察自身。

內在觀察的項目卻有點分裂,同時關照我的行動、我的內在感受,同時又在擔心我的腹痛、我的忍耐極致。

沒想到能在這動作把手舉高高啊!

IMG_1162.JPG

平衡姿真的太討厭了。

就是當以為自己「可以啊!」內心暗自歡呼的時候,隨即又來個現實打擊,告訴我,事事無絕對。

就是永遠在不平衡中找尋平衡。

反正跌跌撞撞間,時間也就這樣過去了。

 

2020.07.14(二)

今天終於恢復正常

只睡了八小時就起床,頓時安心啊。

不然老睡這麼久,自己也會害怕的。

前幾天,在網路瞎逛的時候

看到這篇:你的身體如何影響了你的「思考」?

其中一段,談到身體經驗與同理心的關連。

簡單來說,就是你無法透過看別人游泳來學會游泳,你也無法透過語言符號來理解游泳,你只能往水裡跳,然後不斷透過身體來摸索游泳的「真諦」,這時你的大腦才會對游泳產生真正的理解——無論是語言符號上的理解,還是身體上的理解。只有在身體上也達到理解了之後,你才會具備與游泳的人產生同理心的能力——亦即你在不用下水的情況下,也能體會到正在游泳的人的感受。

從這個角度看來,身體當然參與了認知,身體甚至很大程度決定了你以後的認知與同理能力,假設你第一次下水游泳就抽筋,你在水中感受到痛苦,那麼以後你就只能體會到在水中掙扎的人的心情,但還是無法體會在水中暢遊的心情。

一樣的道理。

每個人的瑜伽練習經驗談,都是建立在自己身體能力之上的討論,也同時會影響到其共情力。

硬漢與軟妹子之間,差異的不只是身體能力,也包含面對練習時的思維邏輯,相距甚遠。

理智理解跟真實理解,不是同一回事。

舉個有點相關又有點不全然相關的小例子。

有次聊天,朋友正談論著如何要一步一步跨越阻礙,克服每個卡關時。

我說,練習瑜伽,對我來說體位法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跟自己共處。

當時看到了對方有點訝異的表情。

我覺得,真的是每個人的練習經驗去影響自己怎麼看這套練習。

可能前輩基本算是順利的,用意志跟勤奮就能夠克服練習上的阻礙,自然會很相信自己用身體所印證出的理論,並熱情的想與我們分享。

但對我來說卻是很難突破。那麼,在認知到身體「有限」的狀態下,如何去調整自己的身心?嘗試從內在去找到調和的方式,這才是我選擇走的途徑。

每個人,勢必會走出自己的路。

我們的身體外在有各自的故事,內在自會延伸出不同的解釋。

抑或相反,當內在有不同的故事時,外在會有相對應的呈現。

想到朋友有次曾生氣地說:「如果可以,誰不想要做一個有安全感的人。」這東西牽扯的很複雜,不是純然用技巧、努力、與開示等就能改變的,所以請不要把別人的難以克服,當做一件可以輕易轉化的事情。

總之,無論用什麼方法,我們都會嘗試讓自己內外達到邏輯的一致性,以支持自己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

還走著,就挺好。

即使很難共情,也請保持尊重。我提醒我自己。

另外

文章裡頭推薦的書:「具身認知:身體如何影響思維和行為

微信讀書裡面有喔,已放入書架,科科。

 

2020.07.13(一)

已經連續兩週的週一

都幾乎睡去十二三個小時。

睡的這麼多,是不是我自以為已適應週日班表,但其實身體承受不了,得在隔天狂補回來呢?

但在外頭的時候真沒覺得特別累啊。

需要再觀察觀察。

如果不行,也許要考慮調整班表了。

 

2020.07.12(日)運動:自我練習UY

跟教學時的課程進度相比

我的自我練習簡直就是快轉啊!

一樣的時長內,可以推進的深度實在差太多了。

這幾天在微信讀書看的是這本:好聽:如何練就好聲音

裡面蠻高比例的內容對我來說不是新資訊,但是可以說比較有統整性,彙整在一起好閱讀,不會像之前我自己做功課,得到的資訊零零碎碎的。

網路上的免費教學影片很多,之前有朋友動念想要去上聲音課時,跟我說他一看到破萬的進修價格,嚇到。

當時就建議他先別花錢了,嘗試去網路上找免費影片看,自我學習。只是需要過濾篩選一下,有一些練習,不見得是我們需要的。

網路免費資源極度豐富!如果對這方面有興趣的話,可以多搜搜。

跳回來說書。

這本書中有一些提醒對我來說挺有意義的。

例如,這兩天才在自我檢討,教課時,一旦口令節奏被打亂,有時候會不小心失速,語調跟語速不在控制內,或是丟出一些無意識的言語。

這問題,書中其實已提供解答。

挑幾個我畫的幾個重點筆記處分享。

聲音不穩定、不受控制的原因,多半是對聲音的預演作得太少了,如果你有在重要時刻前預演的習慣,但從來沒有關注過自己的聲音。換句話說,你和自己的聲音根本就不熟。

在預演的時候要確定自己需要哪種聲音,自己在發出這個聲音的時候,生理狀態如何,是一個怎樣的心態和情緒,能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引導自己走向它。

讓生理、心理和聲音呈現一個穩定的三角形。

許多人說話沒有停連意識,停頓均來源於被動的生理停頓。比如一連串地說話,直到氣吐完了或者是嘴巴被繞住了才勉強停頓。如果吐字速度已經是又快又毫無變化,還不給自己停頓的時間,那麼當腦子轉得沒有嘴快時,就會不斷重複嗯、啊、這個、那麼的話等一堆水詞和口頭禪,這樣說話的節奏當然是混亂的,同時也削弱了自己的清晰度和可信度。

也許有些東西本是已知,但就是得反覆被提醒、反覆演練到讓它變成真正可行且下意識的行為,而非腦中的空泛理論。

內文還蠻多東西對瑜伽老師來說,挺實用的。畢竟我們也算是聲音工作者嘛。

例如說話時要「兩頭積極,中間放鬆」讓喉嚨可以長久使用。使用麥克風時,讓擴音的工作交給麥克風,專注在氣息跟咬字上等。

也包含之前曾聊過的,我覺得教學時聲音的律動感,像歌。

書中用「節奏是一切藝術的靈魂。」「聽覺上的曲線美。」來形容。

看到時就想說:對吧!真的是這樣啊!

我們只是用不一樣的文字來描述內心的想像而已,但在想的事情根本上是一樣的。

 

2020.07.11(六)運動:UY1.5hr

對於肘倒立

眼下最大的問題,是在控制手不移位。

其實是我在無需任何施力的狀態下,光是擺出彎肘過頭的形態就很困難,手掌、小臂會自行聚攏,不易保持平行。

IMG_1154.JPG

不只是肘倒立,肘彎輪式也是會面對一樣的問題。手的角度不夠。

光讓小臂不移動就用盡我所有專注,哪來找到往下的扎根力量讓自己向天空拔高呢。

憶起朋友之前說過,天生筋骨軟的人,其實作手平衡相關都會相對輕鬆,因為他們要克服的只有穩定問題,但是筋骨硬的人,還要花費力量去做伸展,要關注的東西會更分散。

是啊,硬漢的伸展可是很耗氣力的(遠目)

看到網路上的書單推薦

有本書是:你想當什麼樣的老師?

內心不禁想,其實瑜伽老師也非常非常需要這樣的指引。

目前看過兩本書都有討論到這方面的事情,不是說討論的不實際,但還是會希望再更接地氣一點。

教瑜伽-學瑜伽:我們在這裡相遇

瑜伽.生活禪(增訂版)

在瑜珈教學這環,缺的不是廣泛性的、誰都能說出的那些所謂政治正確的高上大理論。

問題是出在並沒有個真正完整的瑜伽養成教育,更「技職化」的教育方式。

就業、教學都是得自己摸索。

運氣好點的,可以有老師、前輩、好友可以請教討論,不斷微調,不然就是真的自己在裡頭瞎闖。

現實面的部分,才是瑜伽老師能不能生存的要件。

如何建立自信、衡量自己的才能在哪、該發展的是哪方面,如何就業、定價、增加收入、在教學中建立模版、如何應對學生等相關討論,這方面其實在圈內漸漸有人在做,但價格不菲。

真希望有更大方願意公開分享的相關書籍產生啊。

 

2020.07.10(五)

對於帶傷練習,或者是曾受傷的練習

我都是抱持著開放的心情。

反而比較不希望,一旦受傷或者是某處曾受過傷,就完全斷絕該處行動的可能性。

這也許跟自身的練習經驗有關係。

我在高中時還挺常拐到腳的,走路踩空,或者是因為運動受傷,現在回憶都能想起還蠻多自己跛腳的情景。

之後開始練習瑜伽,一旦要做伸展腳踝的動作,就是疼~到不行。

即使它是帶著撕裂感的,但我知道這個疼痛是良性的疼痛,有種把沾粘組織拉開的感覺。

每次練習小心控制在能忍受的範圍內,來來回回試探,拉啊拉~撕啊撕~疼啊疼的,某天,我的腳踝作這動作就不疼了耶。

當然,不是說所有的受傷都可以一概而論。

但必須要說,所謂的「復健」過程,本來就不可能是沒有疼痛跟邊緣試探的。

連我這麼保守、不衝體位法的瑜伽練習者,也得說絕大部分的瑜伽練習,還真不是個全然舒服的練習,沒有不疼的,只是得「控制」。

針對傷痛部位,拒絕老師的介入,是非常非常正確的。

徹底拒絕任何嘗試,卻是有點可惜了。

固化的可能不是傷處,而是內在防禦架的太高吧,得先軟化內心,再軟化身體。

寫到這,不知為何,腦袋想到老師曾說過的:你得相信。

看到網路上在討論電子書

利用什麼看、要不要花錢購買電子書之類。

有好幾個人也是跟我一樣推薦微信讀書,免錢,不用花錢購買電子書。

然後看到其中一人說,他在微信讀書白嫖了兩百多本。

頓時覺得,我還差遠了。

 

2020.07.09(四)運動:UY1.5hr

發現自己最喜歡的練習模式

是假如有需要的話,請在課程最開始講解,等進入正式練習後之後不要有任何中斷,才會讓我有一氣呵成的順暢感受。

對於課程難易,或者是細緻程度,反倒好像沒有什麼太多要求呢。

這樣想想,其實我是個很容易打發的學生啊。

昨晚在網路衝浪時

看到了詩人建議寫作者要訓練耳朵。

這大概是我看到第N個作家說出類似的事情了,文字得念出聲來,體會詞彙交錯組合後所生成的韻律感,並用耳朵接受、記憶與感受。

從此作為一個小轉折,再度引發起我對聲音練習的熱情。

先是邊看文章邊朗讀出聲,後又開始翻找相關書籍。

發現微信讀書還真好啊,資源豐富,放了好幾本相關書進書架,還找到了本之前就有興趣但不想花錢買的書,開心到想哼歌。

這幾個月在微信讀書實在看了太多免錢的書,害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起來。

最近正在認真考慮是不是要趁週一活動時來充值,以實際行動表達感恩。

有次跟朋友聊天,談到我曾三分鐘熱度練習發聲的事。

朋友問,有什麼效果嗎?我回,其實效果不大。

聲音練習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做唇舌以及口腔周圍的肌肉練習。

在認真練習的那一陣子,會感覺到自己舌尖使用力道都跟過往不同,說話時舌尖在跳舞。

但在還沒有形成肌肉記憶時放棄,就是馬上打回原形,瞬間「癱掉」。癱回到我原本鈍、平的舌頭使用方式,力道難以集中且懶散。

有練則有,不練則無。

肌肉就是這麼現實又殘酷的玩意兒啊,討厭。

 

2020.07.08(三)

今天是定期照顧手腳的日子

結束後到晚上上班前還有頗長的時間。

可以接堂代課,或者是出門練習,但這些選項在腦袋裡轉啊轉,一直拖延到確定作什麼都來不及時才放棄心中掙扎。

決定,啥也不作。

昨天的疲累感還在體內蔓延,行動起來總覺得怪怪的。

眨眨眼,有點疑惑,不太懂原因為何。

我真沒熬夜,整個人卻有種熬夜後的遲緩腫脹。

實話說,不太確定到底該是逼迫自己動,還是順著廢,才有望將宛如漂浮的身軀拉下,站穩實地。

如果說身心狀態有著高低潮,那這幾天可能是毫無預警的落入了低潮期吧。明明上週都還挺積極上進呢。

算了,能好好地躺著、好好地看本書、好好地廢,也是另一種照顧身心的方式。

人生不是只有衝啊衝,也需要緩緩。

今天記錄下本年度閱讀的第46本書

多少有些灌水的紀錄。

不過沒關係,反正不論認真閱讀與否,最後都是一樣的結果:遺忘。

這兩個月閱讀進度緩慢,跟興趣移轉有關。

N刷的相聲,不知道佔我多少時間。

如果無聊到在每一次的聽或看完段子後畫下正字記錄,應該也會很驚人吧。

一開始聽相聲,只是聽著純樂,現在會有評價,覺得某組合的某段說的特別好,所產生的化學效應,就是不同,喜歡到刻意去找這幾段來反覆聽。

挺好玩的,好像作什麼事情都一樣,先得有時間累積之後,才會開始有能力分辨差異,繼而衍生出更多屬於自己的審美喜好。

不過,其實在接觸的最最最初期,我為什麼會被某人吸引,而不是被更廣為他人喜愛的組合吸引,這就已經是一個充滿個人偏好的開端了。

愛就是說不出緣由的盲目啊。

 

2020.07.07(二)練習:UY1.5hr

今天練習狀態挺差的

簡單形容呢,大概就是:需要用力的時候,身體軟的像麵條;需要伸展的時候,身體硬的似鐵板吧。

第一個手平衡上去就知道今天的力量使不上來,掙扎了一小會兒,還是決定得退階練習才行,後半就乾脆利索地一路跪膝作腹部朝下的串連。

甚至連跳寬到橫向墊的小跳躍,都軟弱無力到不想跳,用慢動作拖著笨重的腳,一腳一腳,緩緩踩寬。

雖說知道每天的身體狀態都不同,但會到如此,也還真是全然出乎意料。

記不清距離上次這樣軟爛廢是何時了。

但又會覺得有點有趣,如何在這樣的狀態下,選擇進退。

多能多到哪兒?少又要少些什麼。

得想方設法讓自己存活到最後一刻。

 

2020.07.06(一)

今天白天幾乎都在昏睡中渡過

眼睛一張開就快十二點了,體感卻以為還很早,隨手翻手機一看時間,嚇到,想說翻身再睡也太離譜,決定起身。

結果,三點多又支撐不住想睡,然後,閉眼就睡著了。

睡到完全沒有意識到鬧鐘響。

只能慶幸昏睡時,還是下意識記得該起床上班,居然也在沒差太多的時間自動清醒。

這樣算算白天清醒的時長大概只有四個多小時耶。

我一定是長時間睡眠者。

 

2020.07.05(日)運動:自我練習UY

之前總愛哇哇叫我週日的班表很爛

課與課之間的間距太久,加上通勤時間頗長,得在外頭待上一整天。

不過慢慢的,在課間等待時間會做什麼,開始形成某種規律。

特別是今天下課後,非常自覺地把東西收拾收拾,直接進空教室練習時,發現,已是直覺反應。

就是這個時間,我應該練習。

接著就是洗澡吹頭,還有餘裕聽一小段相聲,等待下堂課到來。

好像,還挺充實的,時間也不難熬耶。

舒適感的產生,可能是因為終於抓到了行動規律。

幾點到幾點我會在哪裡,做什麼,幾點要移轉據點,幾點教課,幾點練習,每一個小時間段我該做什麼,都在心中有個大概的底,也就沒有那種漫無目的的空等待了。

我現在的自我練習

絕大部分都是用十字墊(單墊多半是在順教課序列)

如果是在沒有任何預設的狀態下,最常採用的是,先站姿熱身、站姿平衡後,做橫向,再連續向左轉90°90°90°,最後回到縱向的規劃。

然後在每一個面相,會很快速的在腦海設定一下這個方向的小主題。

今天的站姿平衡要做幾個?主要走縱向還是要加入橫向?要不要下蹲作蹲姿平衡?

橫向腿要怎麼走,配不配手伸展與強化?配縱向的手還是橫向的?

轉向後,腳走哪裡,伸展強化以外,要不要加上單腳平衡姿?手平衡用習慣的串連方式至少做一個,手伸展是要做同側或者是對側?數量得從第一個九十度就先設定好,通常會是二到四之間,而後保持每個面相一樣的手伸展數。

不一一細數了喔,反正後面一路還繼續有內心戲,直到最後,就是邊作邊想。

受到老師教學的影響,絕對會有不怎麼用腦,就直接會出現的UY經典串連,但也會有具有個人偏好的小改編,並放進自己最近著迷的動作。

思考在前,動作在後緊貼著走,這樣的模組形成速度,越來越快。

並不是說用單墊就沒有在動腦,而是用十字墊的話,好像更容易鎖定自己在每一個方向的串連主題是什麼。

有時候,一點的小小偏移,就會讓今天練習主線變得不太一樣。

通常練習完畢都會覺得很滿足,因為知道自己已經盡量把身體每一個走向都照顧到。

這大概也是我近期著迷於十字墊的主要原因吧。

 

2020.07.04(六)運動:UY1.5hr

今天是平衡序列

中間會有一些還蠻好玩的挑戰。

如下圖,手不對稱的烏鴉。(這比兩手都向後的烏鴉好做多了)

IMG_1150.JPG

但整體來說不到討厭,可也確實沒那麼喜歡的序列。

過程中,不停感覺到自己內心的抗拒與沒好氣。

不是偶爾穿插的挑戰而已,而是幾乎全程的每一個動作,都在不甚穩定的狀態下,抖著,嘗試去找到平衡。

很難控制的單側平衡,某種程度來說,也是屬於單側強化。

有完沒完啊,想累死我。

好想要安安心心的伸展,穩穩定定的強化就好。

這是我在UY練習時很少會出現的抗拒感。

今天的練習,與其說在做體位法,不如說是在做「觀心在心」的練習。

 

2020.07.02(四)運動:UY1.5hr

今天老師帶的是UYTT的經典序列

比起老師平常帶的,輕鬆簡單許多。

但實話說,我很喜歡。

沒有太多難度挑戰、奇怪的手腳組合或是複雜的轉向,都是平常慣做的動作跟排序,轉向也很單純,溫溫順順的過去。

穩穩的身體動態跟舒適的呼吸,練習完就是很平和。

不禁讓人感嘆,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啊。

當身為學生的自己能滿足且享受這樣的練習時,也會回頭反思自己的教學,有些東西,是不是沒有必要的想像呢?

源自教學者視角所產生的迷思,得從學生的角度去看才會破除。

 

2020.07.01(三)

作息正常

看世界都變得明媚了起來。

我愛工作,教課好開心呦。

今天一整天,積極向上的都不像我自己了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LU WU 的頭像
    LULU WU

    歐巴桑少女心 ♥ LULU ♥

    LULU 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