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我分享的內容常以Ashtanga為主。
但是實際上,閒來無事曾統計過本人練習相對靜態的瑜伽課程跟Ashtanga的比例,約莫1:1。
陰、靜瑜伽都是我很常上的課程類型。
今天在陰瑜伽的課程中,Gladys老師分享了一個據說很多人都會有的疑問:陰瑜伽跟靜瑜伽到底有什麼差別?
我覺得這問題還挺有趣的,決定記錄起來,並添加一些個人的練習經驗跟大家分享一下。
Q:陰瑜伽與靜瑜伽到底有什麼差別?
首先,先簡單介紹一下陰瑜伽跟靜瑜伽
陰瑜伽(Yin Yoga)
以下內容引用於博客來「正念陰瑜伽」一書的簡介(連結點此)
一種結合中國經絡理論所發展出來的一系列瑜伽體式,相對於一般人所熟知的陽瑜伽,這種瑜伽採取被動的方式,且不像陽瑜伽動作轉換快速,每個姿勢約會停留3~5分鐘的時間,目的是為了柔軟結締組織,並刺激氣的流動。由於停留時間較長,故輔具(如瑜伽抱枕、瑜伽毯等)的使用至關重要。
靜瑜伽(Restorative Yoga)
以下內容是引用於space官網(連結點此)
靜瑜珈是透過許多輔具(毛毯、瑜珈枕、瑜珈磚、眼枕、毛巾等),讓身體能在最不費力的情況下,停留一段 8~20 分鐘不等的時間,讓身心透過不費力且靜止停留的體式裡,肌肉、骨骼及內臟能夠因為輔具支持完全臣服放鬆,心理及精神層面也因此能解壓、舒緩、放鬆。
為什麼會把兩者放在一起談?
這樣的比較在此之前沒有想過,因為我覺得就是兩個不一樣的練習啊!
不過仔細想想,確實有某些共同點。
例如,陰瑜伽跟靜瑜伽都是沒有站姿,以坐姿跟躺姿為主的練習。
停留時間都相對一般瑜伽課程來的更久(陰3-5分鐘、靜8-20分鐘)下課後多半都會感受到類似的紓緩效果(心情平靜、療癒、身體放鬆等)。
那兩者到底有什麼差別?
① 輔具的應用
雖然在正念陰瑜伽的介紹裡頭有說,輔具的應用很重要。
但如果看過Sarah Power的「內觀瑜伽:結合禪修與中醫的療癒之道」,就知道早期的陰瑜伽其實是幾乎不用輔具的。
我早在十年之前就上過陰瑜伽的課程,當時一張瑜伽墊就能練習,印象連塊瑜伽磚都沒有咧。
在陰瑜伽裡頭,輔具可以增加練習的舒適感,但非絕對必要。
以陰瑜伽很常出現的蝴蝶式來說,可以用這樣的完全沒有輔具的練習。
但也可以頭靠瑜伽枕(或磚)來進行練習。輔具的應用是自由選項,可用可不用。
可是靜瑜伽的輔具卻至為重要,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在靜瑜伽裡頭輔具是永遠不嫌多的,只有你沒想到的應用方式。
看看下面兩張圖應該就會懂。
例如,一般人可能會覺得眼枕就放在眼睛上就好啦!(如下圖)
但實際上,他還可以放在手上(下下圖就是)這樣眼枕就從一個變成三個了耶!
其實眼枕還可以放在肚子、腹部跟肩膀上喔(朋友無情的說就是亂放.....)
眼枕如此,瑜伽枕、瑜伽毯也是相同的道理。
任何發揮創意的應用,目的都是讓我們在停留中更舒適穩定、更有安全感。
② 停留時間
陰瑜伽的停留時間:三到五分鐘。
一般大眾課老師怕大家停太久會受不了,設定三分鐘是比較常見的選擇。
靜瑜伽的停留時間:八到二十分鐘。
而且如果你躺的很舒服,不想移動,甚至可以選擇不要聽從老師口令,整堂課都不更換姿勢。
③ 用力方式
陰瑜伽的力道,算是處在用力跟完全不用力的中間,保持一種微妙的平衡。
動作靜止,表層皮膚、肌肉放鬆,讓地心引力跟時間帶領我們進入更深的位置。
要選擇一個可從容停留,有著適當的拉力,能夠感受刺激,但不是用力過度或會導致驚慌的姿勢。
靜瑜伽的力道,卻是整個放掉,一切以紓緩放鬆為主!
重複貼上前面的簡介「讓身體能在最不費力的情況下,停留一段 8~20 分鐘不等的時間」「肌肉、骨骼及內臟能夠因為輔具支持完全臣服放鬆,心理及精神層面也因此能解壓、舒緩、放鬆。」
就可以明顯看出,輔具的存在,是為了支撐我們的身體,讓身體在最不費力的情況下停留。
任何在停留中,任何感覺有點怪怪、不自在的因素,老師都會想辦法排除,就是希望能找到停留時最輕鬆的狀態。
在陰瑜伽可能出現的酸麻痛,都必須想辦法與之共存。但在靜瑜伽之中不會存在。
④ 針對部位
陰瑜伽:主要針對的是身體的陰組織。
體位法沒有陰陽,所謂的陰瑜伽,並不是在於選擇了什麼姿勢,而是修習的目標是針對陰組織或陽組織。
陰陽是相對論,以身體來說,靠近身體內部接近中心的稱之為陰組織,也就是身體骨骼間的連接組織,骨頭之間韌帶、潤滑液和骨膜等。
大家可以參考這篇:陰瑜伽對結締組織的影響。
靜瑜伽:與其說是在對身體作了什麼,不如說是促進副交感神經才比較正確。
靜瑜珈是一個被動的練習,期間不用出力也不用努力,只讓身體純然的放鬆。
對於身體的鍛鍊?沒有。
伸展?也許有一點點(看姿勢),但這些都不是重點。
靜瑜伽真正的功效在於釋放壓力跟緊張,調整失衡的自律神經。
以上,目前想的到就是這樣囉!
【LULU的碎碎念】
文章看完後如果願意順手給我一個讚或分享,我會很開心的喔!
也歡迎加入我的粉絲團,不漏接本人持續碎念運動相關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