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瑜伽
每次有人好奇問我關於靜瑜伽的事情。
除了會先很浮誇的形容需要很多輔具以外。
幾乎都會舉一個老師在上課中說過的例子給他們聽。
老師說,我們如果在動作中覺得不想移動,那麼當他說要換動作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不用移動,維持現在的姿勢。
他知道這件事情,尤其對於初接觸靜瑜伽的同學,不太容易。多半都是一聽到老師說要換動作,就趕緊跟上。
他自己一開始也是這樣,有次他在國外研習,僅僅只是腳對著老師這件事情都讓他覺得難以放鬆,要不管老師的指令待在原地不動,心中也會有「真的可以嗎?」的掙扎。
尤其是那種從小就是好學生、乖小孩的人來說,這點特別困難。
對我這個慣於服從命令,需要有「準則」依循的人來說,完全懂那種難!
總是太習慣想辦法去做的跟別人一樣,害怕跟別人不同,老師說什麼我們做什麼,求好求表現,害怕犯錯的那種心理掙扎,會在這個看似簡單的指令中浮現出來。
靜瑜伽是個「學習全然放鬆、放下」的練習。
「放鬆放下」這種指令,其實常常在瑜伽課程中聽到。
但多半都做不太好,或者是,誤以為自己已經放鬆了,但實際上還是有某處抓的很緊。
這理由有很多,我們對身體無法分化控制、過往的練習經驗使然、下意識的恐懼、心中既有的條條框框、有所求的想法,都有可能。
可因為我們即使用著不怎麼好的動作模式,還是能應付絕大多數的動作,所以往往不容易發現其存在。
在靜瑜伽裡頭,用各種輔具支撐你的身體,就是要讓身體存在的緊繃放掉。
那些緊繃感在停留中無所遁形,只有完全的臣服與放鬆,才能找到舒適的感受。
老師給予大家很多空間,讓有經驗的練習者自行選擇自己今天想要做的動作、知道自己可以選擇不要移動、不一定要做的跟大家一樣,如果這個動作不舒服老師會幫忙換一個動作。
一旦我們知道自己在身體動作上有選擇,此時,心中的束縛才會被解放。
那種「被釋放」「被包容」的感覺,是跳脫體位法的外在練習,回到更內在的自己。
靜瑜伽是身心兩方面的放下。
當然,也有可能無法馬上放下。
教室很安靜、沒有動不停的動作、也許需要把眼睛遮起來,長時間的停留什麼都不做,有的人反而會浮現惶恐不安。
這時候整體環境的安全感,還有老師的照護很重要。
老師的課堂氛圍跟引領節奏,會讓我覺得陰、靜有很明顯層次上的差別,而不是像朋友說的「上了一堂很像陰的靜瑜伽」。
對於那些很難放鬆的人來說,改變不是一時半刻。
用老師的形容是「他需要『融冰』的時間」
那些焦躁不耐難受都是源自過於亢奮的交感神經。
尤其是平常就很「動態」的人,更需要這樣的互補存在。
越靜不下來的人,其實才越需要靜瑜伽。
【延伸閱讀】
【LULU的碎碎念】
文章看完後如果願意順手給我一個讚或分享,我會很開心的喔!
也歡迎加入我的粉絲團,不漏接本人持續碎念運動相關分享文章。